2024.03.28
永續報告書不是作文比賽

▲未來公司高層要向各界利害關係人展示長期永續策略,以反映永續報告書的深度與責任。(本插畫為作者用ChatGpt Dalle.E生成)
文/林坤正
每年這個時候,許多上市櫃公司的辦公室瀰漫著一股緊張的氛圍。這並非來自財報與經營成績的壓力,而是他們正處於編撰「永續報告書」的最後階段。證交所與金管會要求所有上市櫃公司都必須在2025年編製2024年的永續報告書,這項政策無疑加大了企業的負擔。
企業紛紛開始行動,聘請顧問進行企業內訓,集合各部門的人力,蒐集必要的資料來符合全球永續報告倡議組織(GRI)和可持續會計標準委員會(SASB)的要求。有些企業乾脆將報告書編撰工作完全外包給專業的顧問公司,以確保在規定的時限完成符合法規的要求。
ESG藍圖 永續經營關鍵DNA
某一個集團旗下有多家上市櫃公司,業務涵蓋運輸、餐飲、電機、資訊等多個領域。董事長問道:我們集團的公司業務多元,但為什麼編出來的永續報告書內容卻大同小異?看起來像是為了應付法規要求而編寫的作文比賽。
這番話觸及了一個關鍵問題:永續報告書的真正目的是什麼?它絕不應是一項合規的工作,必須是展示企業永續策略的白皮書,一份清楚闡述企業回應環境、社會和治理(ESG)的策略藍圖。
一份好的永續報告書應包含三項核心元素。首先,它必須深入探討ESG問題,這些是企業對地球和社會所承擔的「負債」,需要清晰界定並積極彌補——用最少的資源達成最大的正面影響。其次,關注企業的主要商業客戶所重視的,它們的減碳進程將成為你面臨的期限壓力,同時,這股壓力也須傳遞給你的供應商,共同努力方能達成減碳目標。
當銀行開始將企業碳排放量納入貸款利息計算時,過高的碳排放量可能導致銀行縮減貸款並調整利率。隨著歐盟於2026年實施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台灣也將於2025年對高碳排放企業徵收碳費,而2027年的IFRS永續揭露準則將迫使企業將碳排放、社會責任、生態保護及人權治理貨幣化。這意味著企業結算出EPS(每股稅後純益)外,還須加總上述因素。若結果為負,則企業可能被國際品牌供應鏈剔除,面臨銀行升息和ESG基金賣出股份的風險。因此,提前規畫,避免把公司推向「魷魚遊戲」的困局。
在投身公益前,應妥善照顧員工與股東權益,這是基本責任。避免進行虛有其表的慈善活動,反而應該發揮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將公益活動轉化為有影響力的商業模式。評估標準很直觀,淨灘、慈善園遊會、一日志工,這類型的活動你應該不會在乎競爭對手模仿你,若這些公益對你的業務有幫助,已到你不願見到競爭對手介入的程度,那麼這樣的公益計畫便是真正值得長期投入的好項目。
單純遵循ESG規範並不能滿足長遠目標。企業須深入聚焦可持續發展目標(SDGs),主動評估未來可能遭遇的氣候及社會挑戰,並探索如何發揮其核心能力以應對這些挑戰。更主動地,企業應將這些挑戰視作轉危為機的契機,把解決這些問題過程中培養出來的新技能與產品,幫助其他組織和社會整體提升應對能力。例如,日月光和友達在廢水處理與回收領域的技術創新,已達對外輸出水平。
第三部分影響力投資,我們得以窺見更深層次的承諾。將公司連續三年的報告書進行橫向比較,顯示許多企業每年似乎都在重寫「斷代史」,策略的不一致性與永續原則背道而馳。然而,真正理解永續意涵的企業,其對永續策略的持續性投資不僅體現在財務層面,還包括對資源分配和盈利模式的調整。台泥便是一個典範,經過多年努力,從傳統水泥製造商轉型為專注於再生能源及儲能解決方案的先驅,在連續數年的永續報告中有所體現,台泥將不再是一家水泥廠。
保持前瞻性 重點識別處理關鍵議題
撰寫永續報告書的過程中,重點應放在識別並集中處理利害關係人所關注的議題。為保持前瞻性,深入了解主要商業客戶的永續報告、主動與客戶交流、廣泛蒐集來自新聞媒體及內部的相關訊息成為關鍵步驟。實現差異化,了解競爭對手的永續策略亦十分必要。同時,對全球不同經濟區域的法律法規及其對企業可能造成的影響進行評估,考慮到這些法規的預告期和實施時間,以便提前做好準備。當遇到利害關係人的目標與普世價值觀相悖,或是與公司的永續目標不一致,甚至利害關係人間相互衝突時,需要企業高層介入決策。
永續策略的定錨,老闆的願景與承諾比基層的參與更重要。絕對避免將永續報告書的撰寫委託給顧問公司或僅交由部門主管們完成,因為千篇一律的報告書無助於風險規避,更無法對地球和社會的改善做出貢獻。距離永續報告書公告還有些時間,付梓出版前再仔細看一遍吧!
※如有侵權請告知刪除,謝謝※